旧版 English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书中乾坤大,笔下日月长”——记中文系博雅读书会

编者按:近年来,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招生选拔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经验和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时代北大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下载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博雅读书会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大特色。各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根据学生培养的实际要求,结合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一种专书作为研读对象,由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读书会。读书会大多采用定期会读的形式,一至两周进行一次,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增进了师生友谊。经过多年发展,中文系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博雅读书会三十余个,有效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本期我们向大家介绍顾永新教授主持的《周易》校读会、吴晓东教授主持的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读书会、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历史语言学研习会”和顾歆艺老师主持的“宋文读书会”。

《周易》校读会:“汇总异文,整齐体例”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案:抚本、天禄本、建本、岳本、林家古本……”

“参校诸本无异文。”

“不好意思,我认为……”

周六上午,人文学苑6号楼的地下会议室传出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时不时地,声音被打断,屋子里的众人又围绕某个问题讨论起来。一时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这时,教室里传来温和的声音:“我觉得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不我们待会吃饭的时候再一起讨论,好不好?”几位讨论得热烈的学生安静下来,想到那个有名无实的“吃饭讨论时间”,不禁相视一笑。

在学期中的每个周六上午,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的顾永新、王丽萍两位老师都会带着本专业的学生们举行“《周易》校读会”。2021年,校读会已经到了第三年。

“《周易》校读会”是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中文系“博雅读书会”之一。所谓“校读”,就是既校且读,恰恰对应了读书会的两个部分:校勘和会读。在读书会之前,会有负责《周易》某一卦的同学以宋本《周易注疏》为底本,将《周易注疏》和古今校勘《周易》的五十余种成果录进Word文档。之后进行“校读”中的“众人持本,一人读书”的校勘环节——即由负责的同学朗读录好的《周易》经传注疏文字,其他同学对照现存可见的《周易》二十多种版本,比较异同,校出异文,再由老师和负责的同学共同汇总。会后,同学会根据要求汇总异文,整齐体例,形成会读稿,交由审稿的同学逐句检查修订,尔后,再提交读书会,逐句阅读和审定,即“校读”中的“会读”环节。每一卦的文本,经过录文、校勘、审稿、会读之后,才最终形成定稿。

《周易》校读会成员

《周易》号称六经之首,历来备受关注。传世版本之多,后人校勘之勤,在古书中并不多见。若能汇集《周易》历代版本和校勘成果,都为一书,使得后人阅读这些成果能尽在指掌之间,确实是“有功于圣经”的事业,对版本学、校勘学乃至经学,都有重大意义。乾坤二卦是今本《周易》的起首,也是理解《周易》的门户。而校读《周易》,对于不少同学而言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是理解古典文献学的门户。古典文献学旨在整理和研究古书,而校读《周易》的过程,正是整理和研究《周易》的过程。录文、校勘、审稿、会读,“《周易》校读会”面对的是二十多种《周易》版本,五十多种校勘成果,如果独立进行一卦的校读,就要通盘考虑整理《周易》的体例问题,还碰到大量诸如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等实实在在的文献学问题。完成一卦之后,同学们对古典文献学的体认会全面得多,在专业领域的成长也会快一些。

“乾坤大,草木青”,老师引导,同学切磋,众人心里装的,除了藏之名山的乾坤事业,还有师友同行的草木情怀。

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读书会:“激活原典的当代生机”

初刊本、再版本、全集本、提纲、报告逐字稿……通读这些文献,是参加四十年代读书会的“必备动作”。读书会的具体篇目由主讲人自行挑选,会提前若干周确定篇目并将文本发送到参会老师及同学的邮箱,这样大家就能提前阅读,有所准备,保证了讨论的质量。

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读书会邮件

读书会由现代文学教研室吴晓东老师主持,每次读书会的参与人数在20人左右,包括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对现代文学感兴趣的本科生,以及当年的进修教师与访问学者等。读书会以1940年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为主,偶尔也会回溯到1930、1920年代,所读篇目大多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基本方法是立足于某个具体的问题意识,从文本细读入手,结合原始报刊材料以及相关重要的前期研究,不断开掘经典文本的阐释空间,试图发现并理解1940年代中国文学的新问题、新视野及新方法。

读书会间隙,师生一起到静园赏秋(2019年秋)

读书会前,大家在群里共享阅读材料

读书会每次持续五小时左右,以期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讨论,对相关议题的展开也能更深入。中间有一次茶歇,同学们会分享自带的零食和点心。有时候大家讨论得太过热烈,还会持续到晚饭以后。大家一边吃着外卖一边谈天说地,也是有趣的体验。

主持人吴晓东老师全程参与,随时就主讲人的报告进行提问或点评。报告结束即进入到同学们的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就主讲人报告中的具体细节、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展开热烈讨论。

大家在微信群就读书会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交流

比如在讨论路翎的小说集《求爱》时,大家对如何把握一部短篇小说集的整体性、文学的传统功能如何在1940年代发生动力学变化以及“革命”如何处理“坏情感”等问题进行了延伸讨论。大家都对路翎这种新的心理小说写法很感兴趣,文本内置的时代语境也是同学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再比如讨论萧红的经典作品《呼兰河传》时,大家就对小说中的“括号美学”提出了不同看法。有同学认为这是萧红进行反讽的一种形式,也有同学认为括号干扰了进步的时间观。大家因此而更加关注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问题,打开了一种新的阐释路径。

其实讨论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出固定的结论,而是问题的发现、思考及阐释这一过程本身。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再解读、再阐释,激活经典的当代生机,在已有的历史视野和问题框架下有所突破,享受阅读与思考的乐趣。

历史语言学研习会:“前人积淀,后辈承继”

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历史语言学研习会(读书会)创立于2010年,前身为“东亚语言研习会”,于2017年起更名为“历史语言学研习会”。本会由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语言学专业各方向研究生自发组建,宗旨是拓展视野、相互学习、锻炼学生报告能力。建会以来,读书会不仅在汉语文献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和类型学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交流经验,还开拓了交流、学习其他语言研究的新模块。截至目前,已有梵语、西夏语、彝语、水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苏美尔语、高棉语和赫梯语等非汉语语种研究的报告。

读书会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分享活动,每学期约8次,分享内容包括经典文献研读和个人研究报告。2019年寒假前,报告地址在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老化学楼207会议室。此后,因疫情原因,读书会活动转为线上。

2019年春季学期读书会线下报告现场

关于读书会的定位,北大中文系2019级博士生赵小保介绍说:“语言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我们致力于提供一个以硕博研究生为主的‘小而精’的跨方向和跨语言研究成果的学习、交流平台。本学期,读书会除本校研究生为主体的成员外,我们还邀请到了研究西夏语、藏语、彝语、水语、蒙古语、哈萨克语、布朗语、朝鲜语、哈尼语和壮语的外校硕博研究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小组成员赵晨蓉认为:“读书会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为有着不同兴趣和研究方向的同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她对新学期的报告致以期待:“期待读书会以后更加精彩的报告,也期待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根据读书会成员的交流和反馈,读书会在拓展视野方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欢迎。吴益威提到:“参加历史语言学研习会,可以让我接触到多种语言。从而在反观自己的汉语史研究时,思维和眼界得到拓展。”阿茹罕说:“语言是个太神奇的东西,我们往往会困在自己认知领域从而不能够自上而下看清某些东西,而在这里,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提出的观点,我想都会是大家收获的惊喜!”赵昕总结道:“研读会的有种种吸引人之处,其中最合我口味的,要算是它囊括了许多语种的报告,这些语种中的独特现象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从而也推动了对于一些范畴理解的深入。”

同学间相互学习和帮助也是读书会一大特点。石丽菊说:“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甲骨文’研究的那次报告(受邀报告者:马尚,北大中文系2018级博士生,报告时间为2020年秋季学期),甲骨文成熟的研究方法对我研究水书(水族文字)有很大的启发,报告结束后学姐给了我好多很有用的资料。”交流和学习中也孕育着合作研究的潜能。孙春晖说:“这学期,我参与了两次读书会。这项活动为具有不同专长的同学们提供了交流机会,让我学到了许多自己平时不太接触的知识,也让我看到了不同方向的学者之间进行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报告能力是学术研究一项“必修课”,锻炼报告能力也成了读书会的一项期许。吴益威同学说:“定期的报告和交流也帮助我在信息采集、语言表达等‘学术软技能’方面有了一些进步。”赵昕同学说:“良好的讨论氛围也常常使得报告人受益,我自己作为报告人在研读会上作过两次报告,都收到了很有价值的意见。”本学期新加入的土南说:“最初申请加入读书会是看到推送文章里提到‘拓展视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的宗旨,同时对读书会的开展形式也特别感兴趣(作报告+听报告),想要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

作为资深读书会成员,从硕士阶段就加入读书会的李书歆表达了自己对读书会的肯定:“在历史语言学读书会作报告时,学长学姐们给我提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也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我很庆幸自己被以文学长(上一届主持人)拉进了这个读书会。”同样表达肯定的还有土南(哈尼族)同学:“加入读书会听了几次报告后发现,这个平台确实很好,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的视野,也给我们提供了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总之,很荣幸能加入读书会!”上届读书会负责成员李泽栋说:“我是研一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旁听了研习会的报告,之后就成为了研习会的一员,对于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研究的我来说,研习会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学术讨论。从师兄师姐的报告中,我了解了他们前沿的研究,学习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读书会上,大家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宝贵的学术氛围是令人着迷的。”

当然,历史语言学研习会慢慢成长的背后是同学们的默默耕耘。除了本届读书会负责小组和成员的辛勤付出外,如上一届主持人张以文同学、上届读书会负责成员李泽栋等同学都为读书会的成长倾注了诸多时间和精力。张以文同学提到:“在当主持人的这两年的时光中,我不仅收获了许多语言比较的经验,也学到如何筹划研究组织活动。读书会从主要关注汉语研究的团体发展为拥有十人以上关注横跨亚洲大陆语言的研究阵容,学术的本质是继承与创新,全球信誉第一的平台中文系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之所以优良,正是因为前人的积淀和后辈的承继与创新。看着我们的读书会欣欣向荣,发展茁壮,我希望这个读书会可以生生不息发展下去。”

宋文读书会:“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宋文读书会成立于2019年春天。在顾歆艺老师的指导下,两年时间,十余位不同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学,一起细致地研读了欧阳脩的五十余篇作品。

研读文本

宋代文教昌明,文学发达,元明清三朝,无论是文学观念,还是创作实践,都深受宋人影响。特别是宋代的散文创作,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除韩愈、柳宗元外,剩下的六位作家皆是宋人。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有着深厚的宋代文学文献研究基础,曾编纂过《全宋诗》这一巨著。中文系许多同学对宋代具有格外的兴趣,依托于“博雅读书会”项目,宋文读书会应运而生。对具有代表性的宋文作品进行细致的研读,探究宋人各种文体创作的思维和模式,进而对宋代的时代思潮、物质生活、艺术创作等方方面面或窥其一斑,或识其大略,最终加深同学们对宋代文学与学术的认识,从中汲取写作、研究的营养,是读书会创办的目的。

由于宋代作家众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汗牛充栋,如何利用读书会有限的时间,研读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就成了读书会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在顾歆艺老师的建议下,同学们首先选择了欧阳修的作品进行研读。然而,欧阳修集子有一百五十三卷之多,且版本繁杂,如何选择,是面临的首要问题。读书当读善本,经过比较,大家认为《儒藏》中所收《欧阳文忠公集》是目前欧阳修文集最好的整理本,适合作为读书会的基本材料。而要精读的篇目,则由读书会的负责同学和联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商议选定。

宋文读书会的时间定在每周一晚上六点半,视篇目长短,每次安排一至两篇作品。每篇作品有同学领读,领读的同学要提前对负责作品进行注释,并介绍作品的背景和特色。研读时,由领读同学疏通字句,介绍大义,碰到疑难问题随时停下来大家进行讨论。研读之后,会继续就此篇文章或外围内容进行讨论,或表达见解,或抒发感想。因为大家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关注点、看法也各有不同。如在研读欧阳修为蔡襄写的《龙茶录后序》中,讨论时有的同学由此谈到宋代的茶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同学从石刻的角度谈到蔡襄的《茶录》有宋拓本传世;在研读《荷花赋》的时候,有的同学从赏析入手,分析了欧阳修这篇赋的艺术特色,有的同学从《荷花赋》与六朝小赋的关系谈到了欧阳修赋体创作对六朝骈文的继承;在研读《泷冈阡表》时,有的同学由此谈到了欧阳修的家世,有的同学则利用《泷冈阡表》的刻石谈了文本校勘上的想法。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同学们往往是既增长了见闻,也打开了思路,闻一知十,所获颇丰。

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之后,因为疫情的缘故,宋文读书会由线下改成了线上,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虽然大家在物理空间上分隔了,但是研读时热火朝天的讨论并没有受到影响。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热情和读书时所获得的欢欣。

线上合影

由精读而产生问题,由问题而进行求索,随着读书会的深入进行,参与的同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每学年将已读篇目的注释成果进行汇编之外,张鸿鸣同学代表读书会参加第三届博雅论坛,论文获得一等奖;胥纯潇同学在读书会的启发下产生了接下来的学术志趣和研究课题。种种成绩,有赖于同学们每次读书会前的认真准备,研读中的深度思考,更有赖于顾歆艺老师的悉心指导,中文系的大力支持。

读书之乐,“淡泊味愈长,始终殊不变”。又是花开时节,在浩荡春风中,我们相聚共读,相谈共思,此中之乐,始终如一。

返回